星期二, 五月 13, 2025

你投资了吗?

国立故宫博物院(24.12.2025)

2025年5月3日,94岁的沃伦·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在伯克希尔·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,他将在年底卸任首席执行官一职,并表示将由副董事长格雷格·阿贝尔(Greg Abel)接任。

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,标志着这位投资大师长达六十年的领导生涯即将画上句号,也让他再次成为最近网络热议人物。

他每年一度、长达五小时的股东大会,被誉为“资本界的朝圣之旅”。吸引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前来聆听这位投资大师的教诲。有人不远千里带孩子去聆听、学习,甚至鼓励孩子提问。

巴菲特以其长期投资眼光赢得世人尊重,其中就拥有如可口可乐、苹果等具稳健价值的优质股。他在1988年的致股东信中写道:

“Our favorite holding period is forever.”(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是永远。)

这句话显示他对企业价值和长期回报的坚持。真正聪明的投资者,不是追逐短期利益的人,而是愿意为长远价值耐心等候的人。

耶稣告诉我们,更聪明的投资者,是投资在永恒的国度里。

1)成为天国的子民

查理·芒格(Charlie Munger)于2023年11月28日去世,享年99岁。他与巴菲特合作超过60年,是伯克希尔·哈撒韦的副董事长,他们感情深厚,被誉为巴菲特的“右手”。

据报道,大会期间,巴菲特还幽默地提到查理·芒格,说:

"I told Charlie he should consider becoming a woman, because women live longer, and he might make it to 115!" (我告诉查理,他应该考虑变性,因为女性的寿命更长,他可能会活到115岁!)

这番话引发了现场观众的笑声,也提醒人们生命的有限性。我们知道就算115岁又如何?还是要离开世界,毕竟健康和财富不是天国和永生。

耶稣在马太福音13:45-46中讲述了一个比喻:

“天国好像一个买卖人,寻找好珠子,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,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,买了这颗珠子。” 

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和幽默提醒我们,生命短暂,无论在世界的投资多么成功,生命终将有尽。真正值得投资的是天国。

2)天国子民的远见

凡接受耶稣为救主的,我们的身份就是天国的子民。 腓立比书3:20说:“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。” 

这意味着,我们在地上的生活只是暂时的,真正的家乡在天上。希伯来书 11:13-16也提到:

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;却从远处望见,且欢喜迎接,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

……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,就是在天上的。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,并不以为耻,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。

这些经文都提醒我们,我们会像列祖列宗一样,都会离开这个短暂的世界。真正的家在天上,地上一切都是过眼云烟。

这并非说就不该努力赚钱,让生活过得更充裕优质,而是作为上帝儿女,把生命的优先次序调摆正,不要为了世上短暂的荣华富贵,把上帝国的事抛诸脑后。

3)做个聪明的商人

耶稣也教导说:

“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……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……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,你的心也在那里。”(马太福音 6:19-21)

财富确实能带来许多好处,但那位聪明的商人认出了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,甘愿为之放下一切。

耶稣呼召我们把生命投资在永恒里,藉着爱上帝、爱人和忠心服事,积攒财宝在天上。因为地上的财富终将消失,惟有为上帝国度所摆上的,才能存到永恒。

耶稣并没有否定财富的价值,他也教导人要懂得管理金钱。只是他提醒我们,钱不能成为我们的主,天父上帝才是我们的主。

财富是短暂且不可靠,与天国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。问题不在于拥有许多财富,而在于是否误把它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。可知,世上时间有限,不是永恒。

况且,我们若相信上帝,也相信祂的应许,就知道祂乐意加倍祝福那把祂的国放优先的:

“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他的义,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。”(马太福音 6:33)

4)必不徒然的投资

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,谈完复活的盼望后,鼓励信徒不要灰心。因着基督复活,我们的信仰和事奉都有意义。即使受逼迫,然而在主里的工作都存到永恒,主必记念每一份忠心。

“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,你们务要坚固,不可动摇,常常竭力多作主工,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,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。”(哥林多前书 15:58)

虽然天国不是靠善行赚取的,但那愿意为家人、为教会、为上帝国度所摆上的,哪怕别人看不到,上帝都记得

不要轻看自己的付出,也不要被眼前的艰难打倒,因为每一份劳苦都是有价值的,上帝应许一切的劳苦“不是徒然的”。

结语:

巴菲特以拥有长期投资眼光闻名,他认为真正聪明的投资者,是追求长期回报的人。

就如耶稣比喻里聪明的商人,懂得权衡眼前与未来,更懂得分辨短暂与永恒的价值。因衡量价值,甘愿放弃其他一切。

投资天国,并非逃避现实,更不是轻看今生。认真工作、智慧理财、勤奋生活,都是应尽的本分。然而,也要知道今生再多的积蓄,最终都不能带走。

因此,愿我们都成为聪明的商人,在殷勤经营地上生活的同时,更当记得把心献给上帝,把生命投资在那永不朽坏的国度里。

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。人遇见了,就把它藏起来。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。”(马太福音 13:44)

去平安夜崇拜!

星期二, 五月 06, 2025

真理不能让步


去淡水老街(23.12.2025)


联合卫理公会(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)的最高法院日前裁定,是否允许牧师在教会场地主持同性婚礼,最终决定权属于牧师本人,而非教会托管人。

联合卫理公会最高法院裁定,教会托管人不得阻止牧师在教会场所主持同性婚礼。该裁决确认牧师拥有唯一的权力决定是否主持任何婚礼仪式,托管人不得就教会设施的使用加以阻挡或强迫。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,是在该教派最近取消对同性结合和LGBTQ牧师禁令之后作出的,标志着教会政策的重大转变,同时允许个别牧师和会众按照自己的良知行事。此决定出炉之际,正值该教派在是否接纳LGBTQ群体的问题上持续存在争议和分裂。

——《基督邮报》2025年4月29日报道

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这项裁决再次引发一个重要问题:当“良知”被高举为道德判断的最高标准时,教会是否已偏离了圣经真理?

1)良知不能取代真理

牧师应该凭个人良知判断,还是凭圣经真理判断?

若教会允许每个人“依良知行事”,而不是“根据真理行事”,那么“良知”是否会成为随波逐流的借口?

虽然联合卫理公会希望以“良知自由”化解教内分歧,但若良知不受真理引导,就如同一艘失去方向的船。

耶稣曾说:“若是瞎子领瞎子,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。”(马太福音15:14)

良知若脱离圣经,只会让人走向误导。

良知的故事:

有人因为缺钱抢劫了一位妇女,但在看到她可怜兮兮的样子,竟然从抢来的钱中拿出一点还给她,让她打车回家。

这个故事说明,连强盗也可能有“良知”。但我们不能以“良知”合理化罪行。真正的爱必须在真理中,真理保护人,也带来真正的自由。

教会不是迎合世界,而是持守圣经真道。

良知若被高举到凌驾真理的位置,那只是人本主义的外衣。真理从不靠投票决定,也不随文化变动。上帝的道永不改变。正如耶稣说:

“经上的话是不能废去的。”(约翰福音 10:35)

2)牧者必须认识真理

牧者非但要认识真理,更是要坚守真理。若牧者本身对圣经真理模糊、甚至用“良知”取代上帝的话,那么他们就如瞎子领路。

今天的教会危机,并非来自外部文化的压力,而是内部属灵领袖的根基动摇。一个没有圣经根基的牧者,无法分辨圣与俗,只会带领人陷入更深混乱。

相关案例:

2021年8月,哈佛大学牧师协会(Harvard Chaplains)一致选出一位无神论者兼人文主义牧师——格雷格·爱泼斯坦(Greg Epstein)担任新任主席。他公开表示:

“我们不向上帝寻求答案,而是从人类中寻找意义。”

讽刺的是,哈佛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,正是为了培育熟悉圣经、敬畏上帝的牧师。如今,这所昔日的神学院竟由一位否认上帝存在的人担任牧师领袖,这不仅丢了初衷离经背道,更显示出一个应该正视的事实:

即使头上戴着“牧者”的名号,若没有上帝的话语为根基,所传讲的就不是真理,而是人的哲学和思想。这样的人不是牧养群羊,反而成了真理的绊脚石。

他们自以为有学问,否定圣经的权威,强调人权高于神权,却坐在牧师的位置上享尽教会的资源和尊重,实则是披着羊皮的狼。

这些人利用上帝之名谋取世人的认同,却传讲违背真理的信息,这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和悖逆!

正如圣经所说:

“有一条路,人以为正,至终成为死亡之路。”(箴言 14:12)

3)基督徒的信仰根基

真理不是靠“共识”决定的。

基督徒如果对圣经不熟悉,只是靠别人的讲道或个人感觉来维持信仰,那很容易被动摇。正如圣经提醒我们的:

“你们要谨慎,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,和虚空的妄言,不照着基督,乃照人间的遗传,和世上的小学,就把你们掳去。”(歌罗西书 2:8)

若台上讲员言之凿凿,却未按真理解经,而会众又对圣经不熟,就难以分辨真假,容易照单全收,甚至严重伤害教会。

也就是为什么今日不少教派因LGBTQ立场不同而分裂,我们应该认真探讨,圣经到底怎么说?

现在许多所谓的牧者和学者拒绝以上帝的话语为最终权威。因此,即便对方是牧师、博士或“有学问的人”,也未必是在真理中。

哈佛校训的最早版本(大约1638年)——拉丁文 “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”中文意思“为基督与教会的真理”。

哈佛牧师协会选出无神论者为例,我们必须警醒,头衔和学历不能代表认识真理。

基督徒不是靠“感觉”、不是靠“共识”、也不是靠“良知”来判断对错。基督徒本身必须寻求真理,回到圣经认真查考圣经。

就像庇哩亚人,他们听保罗讲道时,不是盲目接受,而是天天考查圣经,看他说的是否符合真理。因此,

“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。”(使徒行传 17:12)

可见,信心的增长跟对圣经的认识有直接关系!如果愿意花时间认真查考圣经、去思考上帝的话,我们的信仰会更坚定,不容易受他人和环境影响。

基督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建立在圣经的根基上,以上帝的话语为标准。

“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,是我路上的光。”(诗篇119:105)

结语:

爱必须以真理作为根基:

爱不是罪,罪是那些打着爱的名义行不伦和情欲的放纵。因为爱没有真理约束,最终只会变成纵容;而真理没有爱,也无法拯救人的灵魂。

愿我们不断查考圣经,继续探讨圣经真理。因为认识真理,就明白什么是真爱。

“你们寻求我,若专心寻求我,就必寻见。”(耶利米书 29:13)

让我们紧紧抓住真理,不被世界摇动;愿我们专心寻求主,就必寻见祂的面;愿我们的生命,不随波逐流,而是在真理中刚强站立,为主发光!

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。你的道就是真理。(约翰福音17:17)

准备开启新的一天

找好吃的!

真的非常好吃!

捷运去淡水鱼人码头和淡水老街

对面就是淡水老街

天不作美,下雨!

吃冰淇淋避雨,为什么手会变大?

外面的雨声好催眠

买雨伞也要去老街探个究竟

老街里的麻油鸡

可爱的面包看了令人开心

星期一, 五月 05, 2025

妈妈的爱


很荣幸能和长辈们一起庆祝母亲节

(3.5.2025)


母亲节是儿女为妈妈庆祝的日子,也是让我们想起妈妈对我们的爱与辛劳。

妈妈回天家好几年了,每年这时候,心中总有一点遗憾,遗憾再也不能亲自为她庆祝一次母亲节。

女儿对笑着对我说:“妈,你要谢谢我,因为有我,你才可以过母亲节。”

是啊,有这么可爱的一对儿女,确实感到很甜蜜。成为母亲,是上帝的祝福和托付。

然而,只有做了母亲,才真正体会,原来我们对儿女的爱,是他们一时无法明白的深度。

妈妈是上帝给母亲一个尊贵的身份,重要的角色。

记得还在肚子里,就开始想着怎么保护和照顾他们。看着初生婴儿是那样柔弱无助,想象谁要是伤害他们,真的是和对方拼了。

孩子稍微大一点,就担心他们跌倒、受伤、吃不饱、睡不好、成绩跟不上、交错朋友被欺负等。

伤害我可以忍受,伤害我的孩子,绝不行。他们是我眼中的瞳仁,心头的肉。做了妈妈之后,每一天的思绪都是牵挂。

但也明白,因能力有限,不能时刻守在儿女身边保护他们。也知道,孩子终究要长大,要自己去经历生活的高低起伏,学习独立和成长。

一)牵肠挂肚的妈妈

做了妈妈之后,才更深体会当年妈妈说的话:“每一个孩子都让她牵肠挂肚。”

这句话,是多么真实又深沉的爱。

看着孩子从咿呀学语到长大离家、出外求学、进入职场、成家立业,父母心里总是装满不舍与担忧。

担心他们工作是否顺利?是否找到疼爱他们的另一半?婚姻是否幸福美满?是否平安健康?

最为担忧的,是他们不懂敬畏上帝,远离上帝,甚至失去救恩。

希望儿女平安健康、幸福美满。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灵魂得救,懂得依靠上帝,每天与上帝同行,就算再大的风浪也不怕。

教会历史中,有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母亲,名叫莫妮卡(Monica)。她的儿子奥古斯丁(Augustine)年少时就非常叛逆、放纵。

奥古斯丁轻视母亲的信仰,觉得过于简单幼稚而他自己则追随了摩尼教——一种由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(Mani)创立的混合宗教,融合了基督教、琐罗亚斯德教、佛教与诺斯底主义等思想。

他向往外面五花八门的世界,甚至欺骗母亲,瞒着她独自前往罗马,留下她在港口空焦急、流泪祷告。

莫妮卡数不清地为儿子流泪祷告。有一次,她找了一位主教倾诉儿子的情况,那主教对她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:

“一个如此多泪水所生的儿子,不可能灭亡。”

这话深深安慰莫妮卡的心。她继续相信、继续忍耐,继续祷告。她知道,真正能改变人心的是上帝,不是她自己。她把儿子完全交托上帝手中,深信上帝会亲自塑造、引导他走上悔改的路。

果然,在莫妮卡多年祷告之后,奥古斯丁终于悔改归主,成为教会历史中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。他在《忏悔录》中不止一次动情记载了母亲的影响,说:

“她比别的母亲为死去的儿子流更多的眼泪,因我灵魂的死亡而悲伤。”

母亲的祷告和眼泪,是上帝用来挽救他灵魂的工具。而当莫妮卡临终时,她告诉奥古斯丁,她再无任何挂念了。她说:

“我已经没有什么好盼望的了,我最大的愿望,就是看到你归向上帝,如今我已经看见了。”

是的儿子懂得敬畏上帝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她心满意足,安然离世回天家。

莫妮卡让我们看见母亲深沉的爱,就算儿子多叛逆,她都不舍不弃。更是看到祷告的大能,她无法替儿子得救,但她用祷告,为他打开了天国的门。

二)拥有祷告的权柄

孩子幸福,就是妈妈的幸福。

在科技一年抵过去百年的时代,道德却在网络催促下迅速崩塌。诱惑多、变数大,面对难以适应和掌控的未来,身为父母,难免会为孩子要面对的挑战担心。

但我们有一个极大的安慰,就是天父赐给我们祷告的权柄。

正如莫妮卡一样,以祷告为孩子守望祷告中将儿女交托给上帝。人不能改变的,上帝能。虽不能常陪伴他们左右,但上帝与他们同在,是他们随时的帮助。

相信天父垂听祷告,是因为知道祂是慈爱的天父。我们怜悯儿女,祂也怎样怜悯我们,和我们的儿女,愿意随时帮助我们,就如诗篇103:13节所形容的:

“父亲怎样怜恤儿女,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。”

圣经“浪子回头”故事里,小儿子要求父亲分家产。小儿子拿了产业没几天就离家,到远方去放纵生活。

最后他身无分文,只能去放猪,想吃猪吃的豆荚都没有人给他。一个曾经富有的少爷,如今却如此狼狈、肮脏、羞耻。

他以为父亲不会再接纳他,只想着回去做一个仆人。但意想不到的是,父亲天天盼望他归来。

远远看见就跑着去迎接落魄回家的儿子,毫不嫌弃他满身的污秽与臭味,心疼的紧紧拥抱他。

父亲叫人拿上好的袍子给他穿上,把戒指戴在他手上,为他宰了肥牛犊,摆设宴席庆祝他的回家。

这是何等大的爱!不问过去,只在意你现在回来了。

耶稣的比喻不只是一个父亲与儿子的故事,而是深刻描述了天父对我们的爱,满心期待儿女悔改儿女愿意回转,天父何等高兴

当孩子迷失方向,不要忘了天父给我们祷告的权柄,虽然可能只能祷告等候。但更要相信,上帝是那位天天张望的父亲,祂比我们更爱我们的儿女,祂愿意接纳他们,恢复他们,赐给他们新的开始。

就如以天父在赛亚书49:15所言:

“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,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。即或有忘记的,我却不忘记你。

结语:

母亲节最好的礼物,不是蛋糕和花束,而是儿女灵魂得救,懂得依靠上帝,走在正路上。无论将来环境如何?面对什么挑战?都有天父上帝的同在和带领。

亲爱的母亲,无论你的儿女如今身在何处?灵里状况如何?不要停止祷告。

所爱的人健康报告不理想;孩子离上帝越来越远,不看重属灵的事;面对事业危机或经济困境;工作受到各种拦阻,前途渺茫;婚姻或家庭面对挑战等。

心里焦急吗?记得善用上帝给我们祷告的权柄,把我们所爱的人带到上帝施恩宝座前。流的每一滴眼泪、每一句代求,天父都记念。

愿我们每天都用一段时间,为我们的家庭,为儿女、孙儿、所爱的人祷告。因为祷告的妈妈,是孩子一生最坚实的后盾。

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,来到施恩的宝座前,为要得怜恤,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。(希伯来书4:16)

走路去学校时跌倒,真令人心疼。
(5.5.2025)